深耕行知思想 赋能德育实践
为深入贯彻新时代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,进一步提升德育工作队伍的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,我校德育工作研究中心在王朝霞教授的统筹指导下,有序开展“共读一本书”活动。2025年春季学期,中心组织了十一期《陶行知教育名篇》系统学习与读书分享活动,以陶行知教育思想为核心,通过专家领学、专题研讨、案例分享等形式,推动全体研究员和研究学员在思想淬炼与工作实践中实现双提升。
以学促思:行知精神照亮德育之路
陶行知先生“生活即教育”“社会即学校”“教学做合一”的教育理念,至今仍对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。2025年春季学期,德育工作研究中心精选《陶行知教育名篇》一书,由中心主任王朝霞教授全程指导,龙思华、余志航、王璇、秦海霞、谢国鑫、张方霞、黄文利、周力、文威、许晓萱、张珍等研究员、研究学员依次领学,结合中职德育工作实际,深入探讨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。
活动亮点
专家引领,学深悟透
全国优秀班主任、学校德育工作研究中心主任王朝霞教授在开班仪式上强调“德育工作要回归生活、回归实践”,号召全体教师以陶行知先生“爱满天下”的情怀投身职业教育。
骨干领学,智慧共享
十一位主讲教师结合自身德育实践,围绕不同主题展开深度解读:
龙思华老师分享《教学合一》《第一流的教育家》,启发大家思考教学的本质以及成为优秀教育家应具备的品质;余志航老师聚焦新教育、学生自洽问题研究,结合名篇提出独到见解;王璇老师从教育者之机会与责任、教育与科学方法角度出发,探讨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的机遇与挑战,以及如何运用科学方法开展教育工作 。
秦海霞老师解读了“学问之要素、社会改造之出发点”等篇章,让大家对教育与学问、社会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;谢国鑫老师以“中国教育师范建设论”为核心,探讨师范教育的重要性和发展方向;张方霞老师通过对“半周岁的燕子矶国民学校”“师生共生活”“平民教育概论”的分享,让大家看到陶行知先生教育理念在实践中的生动体现,以及对教育公平和师生关系的重视 。
黄文利老师分享了“南京安徽公学办学旨趣、学生的精神”等内容,引导老师们思考办学的宗旨和如何培养学生的精神品质;周力老师探讨“整个的校长、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”等篇章,对学校管理提出了新的思考方向;文威老师通过“无锡小学之新生命”等内容,展现了教育实践中的创新与探索;许晓萱老师分享“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答客问”等,为师范教育改革提供了思路;张珍老师解读“行是知之始、从野人生活出发”等,强调实践在教育中的关键作用。
成效显著
思想启迪与实践创新并举。通过十一周的深度学习,全体研究员和研究学员在思想认知与工作方法上均收获显著。
思想升华
深刻领悟陶行知“千教万教教人求真,千学万学学做真人”的教育真谛,树立“以生为本”的德育观。
实践创新
将《陶行知教育名篇》中的理论与实际结合,把陶行知教育思融入德育工作,覆盖全校所有班级。
辐射带动
结合护理专业学生实际开展德育教育,余志航老师将“小先生制”创新应用于班级管理,在2025年“楚怡杯”长沙市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能力大赛中斩获“一等奖”。他表示:“比赛最大的收获是学习新理论、新方法,尤其团队伙伴的群策群力让我更有底气,未来会把这些收获转化为更精细、更有温度的班级管理和学生引导。”
王朝霞教授在总结会上指出:“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是职业教育的宝贵财富。希望全体德育工作者将行知精神融入日常,让德育真正走进学生心灵。”
结语湖南医专德育工作研究中心“共读一本书”读书分享活动,对中心成员的成长具重要作用,未来辐射至全校后,其意义与影响力将实现跃升。
对研究员而言,活动能深化其对德育知识的理解,为培训授课、专题讲座积累更扎实的理论与实践支撑,使其传递核心理念和实操方法时更精准;同时,分享中的思想碰撞能为指导学员课题研究提供新视角,提升指导效能。
对研究学员来说,通过参与分享,可直接汲取研究员的解读与经验,深化对德育理论的认知,在研究员的引导下更清晰地把握课题研究方向,提升分析解决实际德育问题的能力。对全校师生而言,活动将成为德育知识普及与实践交流的重要平台,推动德育理念与方法在更广范围传播,让更多人参与到德育学习与探索中。
未来,德育工作研究中心将继续以经典研读为抓手,推动德育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,为培养“德技并修”的高素质医药卫生人才贡献力量。
活动将推动“以研促教、以教带学”的良性循环从中心向全校延伸,既助力研究员与研究学员双向成长,也带动师生共同进步,最终实现团队专业水平与学校德育工作整体质量的同步提升。